-
波兰: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在波兰举行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会展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论坛 艺术界 国际 波兰 多边合作 合作机制 自下而上 “丝绸之路”
-
描述:文化论坛聚焦“开创‘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新时代”的主题,特别安排了“博物馆论坛”和“戏剧论坛。每场论坛将提出具体的多边合作设想,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长期合作机制。
-
甘肃丝绸之路染缬文化产业化建设机制研究
-
作者:
曹海艳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产业化 建设机制 丝绸之路 染缬文化资源
-
描述:染缬文化产业化以建设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以市场需求及文化传承创新需求为产业化建设机制导向,通过转换文化资源开发观念,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健全培养机制,创新文化资源传播方式,加强染缬普及教育及宣传,推进文化业态创新等机制实现染缬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推广,加速产业化进程。
-
空间信息技术在丝绸之路(新疆段)中遗前期资料准备中的应用
-
作者:
丁军 郑书民 胡松 夏国芳 周建波 刘兴万 黄建生 薛天纵 来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产业化 建设机制 丝绸之路 染缬文化资源
-
描述:空间信息技术在丝绸之路(新疆段)中遗前期资料准备中的应用
-
新丝绸之路下的区域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
作者:
刘寒冰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丝绸之路 培养机制 区域旅游 翻译人才
-
描述:各个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对此,从人力资源角度,通过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及旅游企业翻译人才缺口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旅游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找到其中的原因,最后结合区域旅游翻译人才的需求,就如何创新区域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5省(区)数据
-
作者:
王林涛 来源:西部金融 年份: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VAR模型 互动机制
-
描述:本文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沿线5省(区)区1996—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沿线5省(区)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结果表明:沿线
-
企业家能力来源及其生成机制——基于浙商“低学历高效率”创业现象的实证分析
-
作者:
杨轶清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浙商 异质型人力资本 学习机制 非编码知识 企业家禀赋
-
描述:落后于全国同类平均数.本文认为,浙商的特殊禀赋形态和特殊的学习机制是浙商"企业家能力"的来源,浙商具有非编码信息优势和创业知识易流动性特征,并与浙江的地方性知识传统、地域文化价值观、集束化的产业分布等互为因果.发现浙商的这一特点,对提高创业创新效率,持续提升企业家能力,具有较大启示和现实意义.
-
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融资机制创新研究:以浙商所为例
-
作者:
赵培红 张华 花永剑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宗商品 投融资机制 创新
-
描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近年来在国内发展很快,由于相关交易所涉资金量大,相应的融资需求很大。为了通过交易平台使交易所、银行和交易商之间实现“多赢”,在现有的融资运作方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渠道创新和交易模式创新等途径提供更为完善的融资机制。
-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浙商保险订单班为例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市场(城市研究方向)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宗商品 投融资机制 创新
-
描述: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浙商保险订单班为例
-
浙商经济转型中的组织、心理与行为机制研究
-
作者:
肖余春 来源:商业经济与管理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机制 浙商 心里 组织 经济转型 行为 动力系统
-
描述:在日趋多元化的全球化时代,浙商这个走在时代前列的经济群体也开始出现转型的需要。经济转型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经济转型必先认识其动力机制,组织、心理和行为三要素是实现浙商经济转型的动力系统。浙商的成功实践证明,充分认识和运用这种机制对于帮助浙商转型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新国企”法律上、经济上和管理上的产权——与“浙商”为伍的浙江“新国企”老板
-
作者:
吕福新 来源:管理世界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机制转换 双重目 塞茨 学习型团队 资本经营 国有企业改革 财产所有权 交易费用 经营管理 发展战略定位
-
描述: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和成效因地区、行业、规模的不同而不同,形态各异,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产生出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体制现象,被称为"新型国有企业"现象(金碚、黄群慧,2005).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既是要顺从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又是要保证和促使国有企业的发展.这双重目的,在国家看来或按国家的意愿是应该统一的,而实际上往往存在矛盾或出现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