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建筑文化渗透与吸纳——以中原山陕会馆为例
作者: 李健华  来源:山东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山陕会馆  建筑艺术  建筑形制  建筑文化 
描述:明、清建筑可谓中国古建筑的鼎盛之作。作为明、清居住建筑的典范,会馆建筑为古建筑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会馆建筑类型众多,遍布全国,黄河流域多以北方籍会馆为主,其中尤以山西籍的山陕会馆居多。各地的山陕会馆,布局严谨,形制考究,为地方古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山陕会馆为线索,锁定中原的地域范围,以较为集中的河南省内的山陕会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论述。首先以会馆为切入点,对会馆的产生、分布、分类、职能等方面进行了一定阐述:重点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山陕会馆进行了分析;继而对例举的山陕会馆与其所在地的地方建筑进行比较分析,探寻其间的异同。论证中,通过技术数据的列举,直观效果的描述,实景图片的展示,来进行分析;并采用比较的手段,对不同山陕会馆的相关研究要点进行分析。山陕会馆作为秦晋商人联络乡谊、调节商务、囤货修葺、祭祀庆典的办事机构与场所,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以秦晋商人悠久的经商传统和商业成就为根基,借助着中国清朝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秦晋商人迅速壮大。从商业运作、商务管理、乡土文化继承与传播等各方面利益考虑,秦晋商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会馆。这些山陕会馆不仅实现了其功能价值,而且其考...
社旗山陕会馆建筑空间与形式研究
作者: 李天窄  来源:昆明理工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空间与形式  社旗山陕会馆  建筑文化 
描述:明清时期,交通和经济的日益发达、官员移籍制的产生、科举制度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等级制度和人们行为习俗的变迁。会馆正是这种社会变迁的产物,它是在明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建筑类型。社旗山陕会馆,是全国现存80余座同类建筑中首家被国务院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之一,也是迄今河南地区留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山陕会馆。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历六任皇帝共136年,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完工。据记载,社旗山陕会馆又名“山陕同乡会馆”、“山陕庙”,该会馆是秦、晋商人为叙郷谊、通商情、敬关公、崇忠义、安旅故、商义举所建的商业会馆。为寄托乡思和树立本籍商业形象,山陕商人从家乡的建筑中寻找原型,把会馆打造成寄托思乡之情、弘扬家乡文化的载体,于是这些会馆便留下了他们家乡建筑的烙印。同时,为了与客地文化相融合,在会馆的建筑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当地的能工巧匠,所以社旗山陕会馆具有河南当地建筑的技艺特征。此外,该会馆因祭祀关公,在当地也被称作“关公祠”、“山陕庙”,所以它不仅是一座同乡商业会馆,也是一座关帝庙,是庙宇和商馆形式的融合。本文通过对社旗山陕会馆建筑空间与形式的研究,以及该馆与山西民居、山西关帝庙建筑和河南民居、河南其它山陕会馆以及官式建筑的对比分析,得出了社旗山陕会馆多元建筑文化融合的建筑特征和文化内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