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山陕会馆建筑空间与形式研究
日期:2014.01.01 点击数:9

【类型】学位论文

【题名】社旗山陕会馆建筑空间与形式研究

【作者】 李天窄

【关键词】 空间与形式 社旗山陕会馆 建筑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年度】2014

【学位名称】硕士

【导师姓名】何俊萍

【分类号】TU242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摘要】明清时期,交通和经济的日益发达、官员移籍制的产生、科举制度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等级制度和人们行为习俗的变迁。会馆正是这种社会变迁的产物,它是在明代以后才出现的一种建筑类型。社旗山陕会馆,是全国现存80余座同类建筑中首家被国务院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之一,也是迄今河南地区留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山陕会馆。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历六任皇帝共136年,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完工。据记载,社旗山陕会馆又名“山陕同乡会馆”、“山陕庙”,该会馆是秦、晋商人为叙郷谊、通商情、敬关公、崇忠义、安旅故、商义举所建的商业会馆。为寄托乡思和树立本籍商业形象,山陕商人从家乡的建筑中寻找原型,把会馆打造成寄托思乡之情、弘扬家乡文化的载体,于是这些会馆便留下了他们家乡建筑的烙印。同时,为了与客地文化相融合,在会馆的建筑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当地的能工巧匠,所以社旗山陕会馆具有河南当地建筑的技艺特征。此外,该会馆因祭祀关公,在当地也被称作“关公祠”、“山陕庙”,所以它不仅是一座同乡商业会馆,也是一座关帝庙,是庙宇和商馆形式的融合。本文通过对社旗山陕会馆建筑空间与形式的研究,以及该馆与山西民居、山西关帝庙建筑和河南民居、河南其它山陕会馆以及官式建筑的对比分析,得出了社旗山陕会馆多元建筑文化融合的建筑特征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