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理学对徽商影响之两面
-
作者:
方利山 来源: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徽商形象 明代 创作思想
-
描述:朱熹和徽商强烈的双向乡土认同,使朱熹理学对徽商的人生追求、价值理念、行为处事乃至发展轨迹等等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正是在朱熹理学的教化和熏陶之下,徽商以“贾而好儒”为特色,实现了自己在明清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段特别辉煌,同时也在“贾而好儒”之中消弥了自己作为“社会变革的因素”的革命性。朱熹理学对徽商影响之两面,都很值得认真探析和总结。
-
徽商精神与现代经济
-
作者:
王世华 来源: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徽商形象 明代 创作思想
-
描述:徽商发展的历史,能否为现代经济提供一些值得重视的借鉴?回答是肯定的。第一,内涵丰富的徽商精神,为现代商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什么是“徽商精神”?胡适曾把徽商比喻成“徽骆驼”,因此有人把徽商精神概括为“骆驼精神”,这当然是对的。但徽商精神还不仅仅是“骆驼精神”,“徽商精神”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
《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
-
作者:
若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徽商形象 明代 创作思想
-
描述:《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系本国钧主编《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之一种,李琳琦著,2003 年1月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列导论及八章三十一节。第一章为徽州的社会文化特点与教育传统,下分四节:一为既封闭
-
徽商法律观念之探讨
-
作者:
胡宪民 来源: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徽商形象 明代 创作思想
-
描述:徽商法律观念之探讨
-
徽商与清代两淮盐务“务本堂”研究
-
作者:
王振忠 来源: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徽商形象 明代 创作思想
-
描述:徽商与清代两淮盐务“务本堂”研究
-
从徽商走来的民本主义金融思想家王茂荫
-
作者:
胡武林 来源: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徽商形象 明代 创作思想
-
描述:王茂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的唯一的中国人。引起马克思重视的是王茂荫的国家货币发行与流通思想,那时距王茂荫去世仅2年。1930年,陈启修教授翻译出版《资本论》时,将Wan—Mao—In译成万卯寅,那时距王茂荫去世已66年,可见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还未了解王茂荫其人。最早研究王茂荫并为之正名的是郭沫若先生,1936年他发表了《<资本论>中的王茂荫》一文。之后,王茂荫便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尤其20世纪80年代徽学兴起之后。
-
复兴徽商
-
作者:
夏仕应 来源: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徽商形象 明代 创作思想
-
描述:追寻明清徽商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并在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清未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
徽商述略
-
作者:
李则纲 来源:安徽省博物馆四十年论文选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徽商形象 明代 创作思想
-
描述:历史上那样著名的商业活动呢?它的起源怎样?基本原因,不外以下两种:(1)因为徽州地处山区,土产极为丰富,但是少稻麦,食粮必须由境外供给,土产物资不能不和邻近产米之区交换。山路崎岖,陆行虽不便利,但新
-
漫说徽商
-
作者:
叶尚志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徽商形象 明代 创作思想
-
描述:徽州是我的祖籍,因此最近被邀参加首届徽商学术研讨会,有一些感想,没有深思熟虑,在大会作了两次即席发言。我的意见是希望研究四个问题:一、徽商为什么能够兴起?二、徽商为什么会衰落?三、徽商能不能复兴?四、徽商对当前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具有何种现实意义?这最后一个问题希望作为研究的重点。
-
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二
-
作者:
张海鹏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徽商形象 明代 创作思想
-
描述:“鹾客连樯拥巨资,朱门河下锁葳蕤。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这首《扬州竹枝词》里的几句话,是描写那些“拥巨资”的盐商在扬州的活动情况。操“歙语”的是徽商,操“秦语”的是西商(山、陕商人)。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的经营,几由徽商和西商所操纵。尤其是在明中叶以后,徽商不仅财力超过了西商,而且寓居扬州的人数,也比西商为众。故万历《扬州府志》载:扬州的盐商,“新都最,关以西、山右次之。”这里所记述的,大约是指从弘治(1488— 1505)到万历(1573—1620)这百余年间的事实。到了清代的康、乾时期,两淮盐业达于极盛,而徽商更执诸盐商之牛耳。就以歙县的盐商而论,“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徽商在两淮的势力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