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演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作者: 安成邦 王伟 段阜涛 黄伟 陈发虎  来源:地理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粟黍  亚洲中部干旱区  丝绸之路  小麦  东西文化交流  环境变化 
描述:基于环境记录、考古发现,以及同位素资料,对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环境变化过程,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河西走廊受季风影响,表现出季风—西风过渡带干湿变化的模式,晚全新世气候趋向干旱;从新疆到中亚的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变化比较一致:在早全新世(BC 6000以前)主要为干旱环境,植被以荒漠类型占优势;中晚全新世,湿润程度增加,草原植被扩展。新疆和中亚全新世中晚期较为湿润的环境为东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较适宜的环境基础。得益于环境条件的改善,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进程在BC 2000以后明显加速。在BC 2500-2000期间,东西方农业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接触融合,是史前丝绸之路的首次贯通;在BC 2000-1000期间,丝绸之路沿线绿洲地带形成了以小麦—/大麦—粟黍—畜牧为特征的混合型经济特征,并扩散到欧亚草原带,和周围的畜牧业形成鲜明的对照,并持续到历史时期。这种空间分异,是地理环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史前时期,东西方农业的相向传播和融合,基本沿着山前地带的绿洲蛙跳式前进。到了历史时期,政治版图的变化是影响丝绸之路的首要因素,但环境变化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荣新江先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评介
作者: 李宗俊  来源:西域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外文化交流  敦煌藏经洞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国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荣新江  杨良瑶  东西文化交流  安西都护府  作者数 
描述: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是在作者数十年来撰写的有关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文章和讲演稿中精心挑选、合理分类、有机组合而成的一部专著。该著为邓小南先生主编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未名中国史丛刊”之一,2015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中英文目录、前言、正文、索引和后记。前言部分对全书做了精要的概括。正文分为五编,第一编为丝绸之路,包括《丝绸之路与古代新疆》《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作者: 荣新江  来源:中华书画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往  粟特  吐鲁番  丝绸之路  历史进程  藤枝晃  杨良瑶  敦煌学研究  东西文化交流  五个 
描述:时间:2017年10月地点:北京大学中国东、南面是大海,西面是沙漠、高山,北面是戈壁、森林,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当中,不利于与外界的沟通。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自我封闭,经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既有奉献,也有吸收。在东西文化交往的历史进程中,丝绸之路无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从五个方面,根据笔者的相关研究,
从邮票看丝绸之路
作者: 王淼  来源:世界知识画报 年份: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者  科技传播  地质考察  丝绸之路  人类历史  邮票  东西文化交流  德国 
描述:德国学者,研究丝路先驱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的东西通商之路,也是东西文化交流和人类历史、宗教、艺术、科技传播的大动脉。自从德国学者李希霍芬(1833~1905)于1860至1872年间到中国做地质考察,在他的
逐梦数字丝绸之路
作者: 赵铭思  来源:中国新时代 年份: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者  科技传播  地质考察  丝绸之路  人类历史  邮票  东西文化交流  德国 
描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首倡共建“一带一路”.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具体规划. 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以来,几年期间,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蒙经济走廊、中欧班列以及海上的港口建设不断传出捷报,海外工业园区也不断传来好消息.
丝绸之路第一枢纽——敦煌
作者: 酉阳  来源:小学生之友(中) 年份: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者  科技传播  地质考察  丝绸之路  人类历史  邮票  东西文化交流  德国 
描述:地处西北一隅的敦煌,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地方.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古老的东方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通道,也诞生了“敦煌”这个名字.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及先进技术不断向西传播到中亚、西亚甚至欧洲,而来自西域的物产亦传播至中原地区.狮子、孔雀等奇兽珍禽从此在中原安家落户,繁衍后代;西域及中亚各地的大葱、大蒜、芝麻、核桃、葡萄、石榴、橄榄、胡椒、黄瓜、蚕豆、西瓜等在神州遍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演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作者: 安成邦 王伟 段阜涛 黄伟 陈发虎  来源:地理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粟黍  亚洲中部干旱区  丝绸之路  小麦  东西文化交流  环境变化 
描述:基于环境记录、考古发现,以及同位素资料,对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环境变化过程,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河西走廊受季风影响,表现出季风—西风过渡带干湿变化的模式,晚全新世气候趋向干旱;从新疆到中亚的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变化比较一致:在早全新世(BC 6000以前)主要为干旱环境,植被以荒漠类型占优势;中晚全新世,湿润程度增加,草原植被扩展。新疆和中亚全新世中晚期较为湿润的环境为东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较适宜的环境基础。得益于环境条件的改善,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进程在BC 2000以后明显加速。在BC 2500-2000期间,东西方农业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接触融合,是史前丝绸之路的首次贯通;在BC 2000-1000期间,丝绸之路沿线绿洲地带形成了以小麦—/大麦—粟黍—畜牧为特征的混合型经济特征,并扩散到欧亚草原带,和周围的畜牧业形成鲜明的对照,并持续到历史时期。这种空间分异,是地理环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史前时期,东西方农业的相向传播和融合,基本沿着山前地带的绿洲蛙跳式前进。到了历史时期,政治版图的变化是影响丝绸之路的首要因素,但环境变化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荣新江先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评介
作者: 李宗俊  来源:西域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外文化交流  敦煌藏经洞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国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荣新江  杨良瑶  东西文化交流  安西都护府  作者数 
描述: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是在作者数十年来撰写的有关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文章和讲演稿中精心挑选、合理分类、有机组合而成的一部专著。该著为邓小南先生主编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未名中国史丛刊”之一,2015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中英文目录、前言、正文、索引和后记。前言部分对全书做了精要的概括。正文分为五编,第一编为丝绸之路,包括《丝绸之路与古代新疆》《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作者: 荣新江  来源:中华书画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往  粟特  吐鲁番  丝绸之路  历史进程  藤枝晃  杨良瑶  敦煌学研究  东西文化交流  五个 
描述:时间:2017年10月地点:北京大学中国东、南面是大海,西面是沙漠、高山,北面是戈壁、森林,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当中,不利于与外界的沟通。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自我封闭,经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既有奉献,也有吸收。在东西文化交往的历史进程中,丝绸之路无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从五个方面,根据笔者的相关研究,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作者: 荣新江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东西方  人类文明  国家  民族  丝绸之路  会通  东西文化交流 
描述: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