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支撑点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
作者:
王多月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动路径 战略考量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战略风险 战略支撑点
-
描述:21世纪,国际海洋战略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既提供了机遇,又使得这一战略面临着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战略态势中寻得国家发展的先机,将海洋安全贯穿国家建设主线的始终,是中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其战略支撑点建设则是中国政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施行的一项推进国家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中国“走出去”战略中的关键一环,更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落到实处的具体的战略举措。未来,中国政府应在理清大战略思路的前提下,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优势平台,准确选取、建设并维护好战略支撑点,充分发挥战略支撑点所特有的示范样板性战略效用,积极深化与沿线诸国间的战略联系,拓展与各参与国的外交纵深,巧妙的应对地区间战略风险,以期构筑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本文论述的核心要义即是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战略倡议,通过设定战略支撑点的衡量标准并提出推进中国与战略支撑点战略对接的互动路径,从而行之有效的实现“点面结合,线片协调,并最终实现地区性战略整合”的发展目标。论文首先以空间场模型与力量场效应为战略支撑点构建作理论梳理,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试从地缘势力、国家群体、战略地位以及战略诉求四个层面对战略支撑点的战略内涵予以阐述。但作为一项尚未成熟的政策应对,战略支撑点的敏感性与脆弱性暴露无遗。基于此,笔者尝试从地理区位、历史联系、贸易畅通、设施联通以及战略示范五个层面对其进行战略考量,并从政治保障、制度保障、物质保障以及文化保障四个方面对中国与战略支撑点间战略对接的互动路径予以概述。其次,为了阐明战略支撑点构建的战略相关性,笔者更是通过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的分析,指出战略支撑点建设有益于缓解这一战略倡议的战略困境,并通过能力因素、类别划分以及基本特性三个层面对战略支撑点构建所应具备的战略要素进行剖析。再次,为了验证上文所论及的的正确性,笔者分别对该战略倡议所指涉的三条主要航道上的八个重点国家予以列述,用以考察其是否具有成为战略支撑点的发展潜力。最后,通过对战略支撑点所存在风险性的考量,文章认为应从关键举措、重要因素、安全保障以及方向保证四个层面对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战略支撑点的共建提出可行性工作机制,不断增强中国国家建设的可持续性。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研究
-
作者:
黄建峰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全球化 合作机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描述:2013年10月,习近平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现在正值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进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正在全力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多重意义,对中国和沿线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各种挑战,都增加了中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成本。困难并不是不能克服的,中国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可以克服挑战,更进一步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从而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术界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研究都各有侧重,本文从提出背景、意义、有利因素以及成效、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从总体上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进行认识。第一部分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提出的背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它是承袭历史,开创未来之路,借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精神,推动沿线国家经济、政治、人文等各方面的互联互通,同时注入时代特色,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双边多边关系,共同开创人类合作的新篇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和当今世界的现实情况是分不开的。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提高,全球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顺应全球治理的新要求,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同时世界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各种国际力量分化组合,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化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全球合作越来越密切,合作机制相互重叠彼此链接,形成全球合作网络,合作机制日益完善,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部分论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意义。其具有广泛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对中国,对沿线国家,对全世界,都充满了无限机遇。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可以推动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化解中国过剩产能,实现中国良性发展,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沿线国家通过互联互通,获得发展急需的资金及技术,实现自身的发展,加强彼此的沟通,建设和谐的合作环境。通过沿线国家及全球的努力,共同建设海上繁荣之弧,建设海洋合作新秩序,推动全球善治,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设全人类和谐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部分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的有利条件和取得成就。中国的推动,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沿线国家的广泛参与,加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并带动了更多国家积极参与建设之中。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机制,亚投行等的建立,有力的解决了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遇到的资金问题,带动全球国家参与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第四部分讲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遇到的挑战。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霸权主义的挑战,美国试图通过多种手段,阻碍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沿线国家在参与过程中存在各种担忧,地区强国时有发出担忧抵制之声,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同时可能激化海洋岛屿争端,阻碍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还面临复杂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恐怖主义和海盗盛行,海洋自然灾害频发,海洋环境恶化,都给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了挑战。第五部分提出解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遇问题的措施。中国积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加强和美国的互信合作。通过发挥建设性作用,消除沿线国家参与的后顾之忧,加强和地区强国的战略对接,引导地区强国参与。同时加强互信建设,积极解决南海岛屿争端。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保证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
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认知与中印关系的未来
-
作者:
陈子越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1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认知 中印关系 印度 知觉与错误知觉
-
描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发展至今已经有了近五年的时间,当中国试图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战略框架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时,与中国政府的宣传话语不同,其他国家基于自身的战略环境、实际国情、历史沿革等因素都对“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主要研究作为印度洋和南亚地区大国的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认知与实践,以及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向。本文将以文献研究法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中国政府的官方文件、印度高层及学界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解读以及印度媒体的报道,指出印度对于此倡议的认知是消极的。这种消极认知使得印度排斥加入整个倡议之中,而只是寻求在利益汇合点上与中国展开合作,这也使得印度既进行了一些国际合作的项目,也展开了“季风计划”、“东向行动政策”等战略作为反制。在指出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视角分析的不足后,本文引入了知觉理论的知觉与错误知觉概念,从历史包袱、诱发定势、期望和恐惧等方面分析了印度产生认知和错误知觉的原因。最终,本文落脚于对中印关系未来走向的分析,指出中国和印度未来的双边关系将呈现出有限合作与战略互疑并存的态势,并从中国的宣传话语体系、外交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对中印关系的改善以及中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
我国企业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项目的现状研究
-
作者:
赵亮 来源:外交学院 年份:201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参与主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模式选择 海外港口
-
描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的倡议于2013年10月正式提出,迄今始终是一个热点议题。当前,海丝沿线各国经济普遍低迷,航运企业业绩不佳,我国企业在海丝倡议下开始大规模走出去参与海丝沿线国家港口项目。本文在准确把握海丝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中国特色海权思想,围绕地域分布、参与主体、模式选择、风险防范和影响作用等方面介绍了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海丝沿线国家港口项目的现状和特征。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企业参与海丝沿线港口项目是在“和谐海洋观”指引下,符合企业利益、国家利益和沿线各国利益的共赢之举,对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打造海外平台,建设“和谐海洋”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随着参与规模和数量的增长,我国企业也面临着形式多样的风险和挑战,必须提高警惕,理性应对。文章共有四章。第一章通过对比传统海权理论,介绍了新时期中国特色海权思想,这是我国企业参与海丝沿线港口项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第二章梳理了自海丝倡议提出以来在沿线24个国家参与的36个港口项目,并分析了这些项目的地域分布特征和主体特征;第三章结合近年国内港航企业海外港口项目案例,提出我国企业参与海外港口项目的模式主要包括合资新建、兼收并购、BOT和特许经营权四种;第四章分析了参与行为的重要意义,以及参与过程中存在的外部风险和内部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建议。
-
丝绸之路病的诊断靶标筛选与转化医学研究
-
作者:
陈鹏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参与主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模式选择 海外港口
-
描述:丝绸之路病的诊断靶标筛选与转化医学研究
-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
-
作者:
葛孟尧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参与主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模式选择 海外港口
-
描述: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
-
“两廊一圈”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对接——“互联互通”视角
-
作者:
黎氏玉碧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对接 互联互通 中国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两廊一圈 越南
-
描述:越中两国关系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越中关系有过低谷时期,也有过蜜月和黄金时代,但不管冷或热,越中两国关系依然密切。而且总体来说两个国家关系还是呈现了快速发展。越中山水相连,政治制度相同、文化相近、地理位置临近,特别是这几年越中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获得巨大的成就。 从2004年,越南提出“两廊一圈”之后,两个国家又有了共同的目标,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合作共赢。可以说“两廊一圈”建设不仅让两国跨境更方便,让两国物流和经济运行更顺利,旅游魅力上升,而且道路畅通也让两国关系更加密切。从建路到建两国关系、发展网络联系,这已成为进一步沟通两国政治关系、密切经济联系、实现民心相通的一个有效的路径。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又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指丝绸路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五通”为一带一路的基本精神。2015年,中国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与“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积极对接,优势互补,越南也积极回应,表示要加强对接合作。 为了深入了解越中两国在新的情况下两大战略互动的内在逻辑,笔者以“两廊一圈”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合作为研究对象,从互联互通视角出发,对其展开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本文以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战略的历史相遇为契机,在充分展现两大战略之间历史对话的基础上,从战略对接基础、战略对接实施和战略对接展望等三个主要方面对两大战略的对接合作展开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笔者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层面深刻地分析了两大战略对接所拥有的深厚的战略基础;从共商、共建、共享三个层面深刻地分析了两大战略对接的实施平台;从两国所共同面临的机遇、挑战等方面展望了战略对接的未来走向。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下南海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
作者:
王嘉南 来源:海南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南海区域 建设对策 合作机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描述: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始,"一带一路"就成为了我国外交中的重要战略和议题。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扩大、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的动力源之一,是深化全球发展区域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包含了现今亚洲乃至世界都是争议最大的地区之一的南海。如何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战略来建设南海区域合作机制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研究,对于缓解南海局势矛盾,实现南海区域共赢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首先介绍了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内涵。同时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性、平等性与多元性和多领域合作的特征论述了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的内在一致性。之后笔者又从双边和多边两个方面探讨了目前南海区域合作机制的现状,对现存南海区域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在"21世纪海上的丝绸之路"战略背景下南海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的路径进行探讨。
-
中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线国家出口贸易潜力的研究
-
作者:
王朋伟 来源:宁波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出口贸易潜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力模型
-
描述:近年来,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速持续减缓,在难以继续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情况下,如何提振出口贸易增速、促进经济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2013年10月初,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战略走向分为西线与南线,西线是该战略的重点区域,中国对西线国家的远洋贸易自秦汉时期持续至今,具备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良好历史基础,西线大部分国家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利益诉求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行主旨完美契合,在这一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对其出口贸易状况必将出现重大变化。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测算出中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根据研究结果决定哪些国家是可发展的出口市场,从而更好的利用这一战略的政策红利发展出口贸易。本文通过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线国家的经济规模、国民收入水平与进口贸易现状进行分析,了解西线国家进口能力,并分析了中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总量及三大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状况,了解中国对西线四个区域与区域内各国的出口贸易情况的不同,为有针对性的作出研究结论奠定基础,实证部分采用形式简单而测算结果准确的拓展贸易引力模型,以出口国GDP、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口数、航运距离、进口国的贸易依存度、是否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出口国实际有效汇率为指标构建模型,测算出中国对西路四个区域与23个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分成潜力巨大型、潜力开拓型、潜力再造型三种,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测算结果与现状分析结果为企业划分五个出口市场优先梯次,并为出口企业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选择更有潜力的国家发展对外贸易业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展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产品质量,抢占新兴市场,开拓高收入国家市场;根据业务范围选择合适的出口市场;充分利用政策红利。这些对策将为中国出口企业突破当前出口困境,促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
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与海运能力研究
-
作者:
郭敏 来源:暨南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贸易潜力 海运能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力模型 双边贸易
-
描述: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从2001年的960.71亿美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8965.3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12.73%提高到了2015年的20.08%,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份额较重且在不断增强,同时,贸易联系非常紧密并且在不断加强。基于海运能力与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分析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与海运能力的发展现状。对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运能力的研究运用多个指标进行测度,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班轮运输连接性指数、海运服务贸易开放度、海运服务贸易竞争力都是分析海运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海运能力水平。以引力模型为基础,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运能力的特点,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引入控制变量如经济增长、空间距离、关税、自贸协定等促进与限制贸易流动的因素,分析海运能力对双边贸易潜力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海运能力能够正向影响双边贸易流量。通过引力模型计算双边贸易模拟值测算贸易潜力,发现仍有潜力可挖。由于海运能力对双边贸易流量产生正向影响,为进一步提高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流量,应从提升海运便利化水平、提高海运运力、加强海运企业管理和营造区域海运安全环境等方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