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青海发展策略研究
-
作者:
高文文 来源:市场研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发展策略 “一带一路” 相对优势
-
描述:青海是祖国西南、西北边防及藏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屏障。青海在历史上不仅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西藏及南亚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这条中西交流大通道上的主要枢纽。本文阐述了青海在地理位置、资源储备、交通网络、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从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优势、重要的生态安全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优势和关键的交通枢纽优势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青海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发展策略。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及路径选择
-
作者:
郑剑玲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发展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文化价值
-
描述:古丝绸之路作为对外经贸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政治外交之路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天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正是进一步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在多元价值观的文化冲击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沿线国家共享繁荣、互利发展。中国文化向来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国充分发挥文化先行先导优势,扩大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合作,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海上丝路是自主自立、自强自信之路,是对话交流、多元共生之路,是包容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实现路径要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改革开放、实施“文化+”合作项目、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四方面着手。
-
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建设
-
作者:
王治来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维文)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 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
描述: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几度繁荣、几度衰落,其对构建中西交通、发展中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和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张骞通西域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发展起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从304年刘渊称汉王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这是作为经济文化交流渠道的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唐代的繁荣强大正是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结果。蒙古征服中亚、西亚,统一中国,海内外交通畅通,丝绸之路重现往日繁荣,中西亚各民族仰慕中华文明,故西域人华化甚盛。元末以后,丝绸之路进入了衰落和几乎中断的时期,东西方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之路。我国“一带一路”设想和建设,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给丝路各国带来振兴的希望,使沿线各国人民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
论贸易便利化制度差异性及我国的对策——以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为视角
-
作者:
胡晓红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贸易便利化 全球治理 “一带一路”
-
描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性行动,得到了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部分国家在不同层面参与全球治理,形成在货物贸易领域WTO多边层面、区域层面以及国家层面的不同制度。就贸易便利化制度而言,不同区域性组织、不同国家有明显的差异。各国制度的差异性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存在一定制度障碍。我国在努力推动WTO《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实施的同时,亦应积极通过我国国内立法完善和国际层面的双边、多边机制,消除各国贸易便利化制度差异性,以切实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目标。
-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及其启示
-
作者:
刘彩虹 来源:西部皮革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明代 海禁政策“一带一路” 朝贡贸易
-
描述: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由胜转衰。郑和下西洋时,达到顶峰,而后走向衰落。于隆庆年间发展起来的私人海外贸易,到万历末年走向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最终被西方殖民者侵占、经营。朝贡贸易、海禁政策这两种经营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式,因其固有弊端最终造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这为我们今天"一带一路"的建设带来重要的启示。
-
从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9省区的分析*
-
作者:
黄敏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产业转移 “一带一路”
-
描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研究这9个省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状况,即利用工业分行业产值占比,分析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状况,探讨其原因及影响,既可以考察我国西部大开发中产业转移政策的成效,也可以根据现状提出进一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承接产业转移旨在缩小地区差异,不宜提梯度转移;培育环境承接装备制造业转移,避免陷入资源诅咒;农产品加工事关当地民生稳定,承接产业转移还需兼顾低端;促就业应以发展服务业为主,而非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一带一路视角下陕西茯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究
-
作者:
曲兴卫 来源:财会学习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陕西茯茶文化产业 “一带一路” 融合发展
-
描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实现经济更加开放、合作共赢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支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需求,也是面对全球经济发展重要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陕西的经济发展当中,其茯茶文化产业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融合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此,本文结合陕西茯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一带一路"为其茯茶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契机,并具体探讨"一带一路"与其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路。
-
明清时期藏地的陕商研究
-
作者:
刘立云 来源:西藏研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陕西商帮 康定 “一带一路” 陕藏贸易 明清
-
描述:明清时期,“茶马互市”主要连接了陕西、四川和西藏,是内地农耕经济与边疆游牧经济交换联系的独特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丝绸之路,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陕商利用明初朝廷“食盐开中”“茶马交易”政策,利用血缘、乡缘、地缘关系,最早筚路蓝缕地行进在陕甘、川藏茶马古道上,在藏地留下了耐人寻味的600年贸易史。由于康定特殊的地理、历史因素,陕商“炉客”从户县集聚,经历38道驿站、总行程3088里,前往康定从事经济贸易活动。因此,在康定“陕西街”设有陕商著名商号多家,比如户县“牛东帮”所开设“#泰和”,属当时影响颇大、历时较久的商号之一,调研分析其经营过程中的“物资流通”与“利润分配”模式,从中可窥见近代陕商经营特征及存在价值。这段以陕西为出发点的南向经济史研究,将为明清“陕西与西藏的交往”提供更多历史依据,为当代陕商提供接力前行的基础,亦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陕藏省际跨域经济发展给以时代借鉴。
-
泾阳陕商传奇
-
作者:
邢群娥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陕西商帮 康定 “一带一路” 陕藏贸易 明清
-
描述:每当你登顶嵯峨山,向南眺望,便能看到“泾渭分明”的奇观,关中平原也尽收眼底。如果说泾河水灌溉的这片良田美景,得益于一个阴谋,你相信吗? 吴家兴盛时,民间有传“吴家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周莹也从“安吴寡妇”一跃成为“陕西女首富”。 泾阳茯砖茶最兴盛时,每年生产不下4100万斤,由驼队运往西北。
-
“一带一路”倡议下对传统西商精神的挖掘与重塑
-
作者:
陈静 窦鹏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智慧 西商 西商精神 新时代 “一带一路”
-
描述:对传统西商和新西商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廓清,将传统西商精神概括为"大仁""大义""大勇",即以商事国、克己复礼的"大仁"的精神核心;重情重名、舍利取义的"大义"的价值取向;开疆拓土、敢为天下先的"大勇"的气质秉性。提出在"一带一路"蓝图下,应对传统西商精神进行转化和重塑,形成有格局、有担当,弘文化、树商德,勇凿通、求创新的新西商精神,展示具有中国智慧和时代特色的商业文化。在新时代弘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西安的重新定位和发展,走出建设内陆城市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