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资源禀赋与晋商的茶叶贸易
作者: 成艳萍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源禀赋  茶叶贸易  明清晋商 
描述:在明清晋商的经营活动中,茶叶贸易一度是支撑其驰骋商场赢得国内外市场和巨大利润的大宗商品。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山西本地不产茶叶,晋商从福建的武夷山、湖南安化等地长途贩运至恰克图以获得暴利,这与用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资源禀赋理论相悖。文章对晋商茶帮何以能够借助其他地区的资源优势,获得高额利润;这种舍弃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贸易的路径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晋商与中国前近代内生性资本主义迟滞发展的某种内在关联。
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明清晋商:以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及其结算方式为例
作者: 成艳萍  来源:山西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票号  早期近代化  经济一体化  晋商  物物贸易 
描述:在明清晋商经营活动中,茶叶贸易是十分特殊的一种。之所以特殊,主要是因为它违背了早期国际贸易的一般原理——资源禀赋理论,同时,它也是晋商所从事的为数不多的海外贸易之一。通过前期的研究我们发现,中俄双方的边境即恰克图进行的免税贸易、市场圈与国际性市场的形成,票号作为金融工具被广泛运用到茶叶贸易的结算中来,中国茶叶商人通过恰克图进入欧洲腹地,开设分号,伴随资本的流动也导致了人员的流动等等,这些现象都与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特征相类似。晋商茶叶贸易发展的这一模式与二战后的欧洲经济一体化模式十分相近,体现出现代经济一体化的诸多萌芽特征。 一、目的意义 历史上第一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开始于16—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时期,这次经济一体化是建立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基础上和以暴力手段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体系。与此同时,中国的商业发展也进入到一个高峰阶段,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的商业群体开始出现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对外贸易方面,则集中体现在一南一北两个口岸上,即广州和恰克图。如果说广州是清政府允许进行对外贸易的唯一开放口岸,那么在中国的北方边境上与广州遥相对应的恰克图,则是以山西商人为代表的中国商人在和俄罗斯商人进行“自由、免税”贸易。 晋商中以经营茶叶、铜材为主的驼帮和船帮,分别与俄罗斯、日本进行贸易往来。在长途贸易过程中,金属货币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票号作为结算手段开始介入到中俄茶叶贸易中,成为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俄两国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了从福建武夷山到恰克图茶路沿线的经济发展,也加速了恰克图周边地区经济的专门化趋势的发展,形成了北路贸易的国际性市场圈。 在以往的晋商研究中,学者们注重对晋商发展脉络的描述,对于经营某种商品种类的晋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晋商商帮方面的宏观研究,也主要将视角投入到对其信用制度的构建、内部运行机制等情况的探讨,而对于晋商经营的各种商品间的内在关联问题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 本文运用历史学、国际经济学等的相关理论,从16—19世纪的国际市场需求入手,将中俄关系等因素作为环境变量,对晋商从茶叶贸易、铜材贸易到票号的经营过程进行纵向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某种内在关联。而这一过程正处在国际经济通过暴力手段完成市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也是几乎与中国经济被迫纳入到国际市场平行发展的时期,体现出清代中国主动与国际接轨,谋求经济共同发展的意愿。从这一视角审视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说,这是中国自身无意识地为近代化作出的努力。 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晋商,全面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解读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从以下两条线索展开研究。其一,从晋商的贸易轨迹出发,以晋商的茶叶贸易、铜材贸易与票号为主要线索,运用资源禀赋理论探讨晋商茶叶贸易中存在的悖论现象,以及这一悖论现象体现出的另一经济规律。当国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以往海外贸易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不再是欧洲市场的主导性商品,茶叶需求量不断扩大时,晋商通过长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往来,获悉这一信息,开始到遥远南方地区购买茶叶运输到北方,与蒙古、俄罗斯人进行交易。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国家利益与商人利益共同主导下的贸易状况。 其二,通过梳理作为晋商铜材贸易和茶叶贸易的内在关系,分析铜材贸易在晋商商业资本向金融转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阐释铜材贸易联系贸易结算、货币供给与茶叶贸易间的桥梁纽带功能。进而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分析当时运送银两存在巨大风险的情况下,山西票号通过严密的防伪制度体系、信用体系以及异地结算功能,促进茶叶贸易进一步发展的情况,分析三者间的内在联系。 把明清晋商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运用国际经济学的一体化理论知识,对晋商的商品贸易、金融票号与人员流动进行分析,对晋商一体化经营的历史轨迹进行总结和提炼,对比中西方经济一体化路径的异同,探讨中西方经济一体化路径的历史归因,探析晋商对中国经济早期近代化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在国际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供求双方的收益会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从需求上看,16世纪以后的国际需求逐步扩大,需求商品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茶叶贸易的兴起受到了欧洲的饮食偏好和社会风尚变化的影响,而恰恰第一次国际市场的形成,为这种风尚提供了物质支撑。 从供给上看,清代中国是当时茶叶主要的生产地。早期茶叶路径主要有南方一口通商的广州,茶叶主要是英国人深入中国内地采买,经广州海运到欧陆,另一条则主要是由山西商人南下采办茶叶经水陆联运长途贩运到恰克图与俄国人进行贸易,再由俄国人将茶叶运往俄国内地和欧洲其他国家,其中也不乏山西商人直接运茶到欧洲的情况。相对广州通商口岸的官方性质,北路的恰克图交易市场更具备了现代自由贸易的许多特征。 需求的变化也引起了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购买方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反对中国垄断成为欧洲各国的主要目标。就茶叶贸易而言,他们首先从中国的茶产地引种茶树和学会制茶技术,在印度试种成功,试图通过生产范围的扩张达到竞争的目的,但是,印度、锡兰等地的茶叶质量很难与中国相媲美。于是又通过暴力手段获得了在中国生产茶叶的权利,并谋取了关税上的特权。作为从自由竞争向垄断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只有最具竞争能力的企业才能生存,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以晋商为例,尽管长途贩运的前期投资数额较大,但由于最先确立了垄断地位,其利润是超额的,不需要进行经营制度上的创新与调整。一旦外国资本渗透到国内生产领域,他们很难与之进行竞争。 本文正是透过这一视角,运用国际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考察晋商恰克图茶叶贸易所引发的产供销、期货性质的贸易体系、恰克图国际性市场圈的形成等现象体现出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倾向,找出晋商的经营活动与中国经济近代化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进而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探讨恰克图市场交换的特点、茶叶贸易模式、以及中俄双方债权与债务结算方式的变化、茶叶贸易与票号的跨国经营的以及资本流动所带动的人员流动等情况。 四、研究结果与结论 现代国际经济学表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是按照商品——货币——人员流动的次序进行的,当代经济一体化欧盟的实践也证实了先有商品的自由交换然后才有货币的国际流通和人员的自由移动。通过梳理明清晋商的发展轨迹,发现晋商茶叶贸易、铜材贸易到票号的发展历程,从商业资本到金融资本的规律,与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世界经济发展中与欧洲人用暴力营造出的经济一体化相并行的另一条经济一体化路径,进而揭示中国经济早期近代化的内生性发展轨迹。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