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山陕会馆

西宁山陕会馆建筑是青海省西宁地区颇具影响的一处中式建筑,其建筑布局精心设计,各殿堂寓意讲究,追求古建筑高规格、大规模的文化心理由内而发。山陕会馆这种建筑特征,反映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河湟地区商业贸易的崛起,深刻表达了新兴商人阶层要求相应社会地位的愿望。 
历史沿革与建筑布局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山陕商人集资在青海省西宁古城的东门外(今“义乌商城”地址)创建了“山陕会馆”。并在山陕会馆以南的台地购买土地,建山陕遗址(习称“山陕台”),作为山陕人埋葬和寄存亡人的地方。应该说山陕商人对“出门人”作了全方位的考虑,同时也显示了山陕商人的经济实力和能力。该山陕会馆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战乱中遭到焚毁。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山陕商人又购得城内后街地址(今兴隆巷),重建了“山陕会馆”,其建筑坐北朝南,由山陕会馆建筑及财神殿院建筑两部分组成,合计总占地面积约10亩。 
山陕会馆的建筑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前广场、山门及八字墙、钟鼓楼、戏台、东西廊楼、香厅(过厅)、大殿、三义楼、西厢房、东西跨院。 财神殿位于山陕会馆建筑西侧小街巷内,财神殿相对独立,与会馆后半部建筑毗邻。其建筑依次为大门、东西厢房、前殿(现为财神殿)、东西厢房、财神大殿等。 山陕会馆建筑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建筑文化寓意 
1、山陕会馆 

一般古建筑山门前广场只有敞开的八字墙,而山陕会馆广场则有一定的进深,在东西八字外建有一段墙,扩大了广场面积。在广场两侧各竖立1根旗杆,旗杆上建有梯形“斗”并悬挂竖条旗,上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祈福词句,借用“空旷”与旗杆建筑手法,强调了广场与会馆建筑内在的联系,营造了山陕会馆建筑的外部环境,与周边民居宅院及狭窄的街巷形成了鲜明对比。 八字墙为山陕会馆门面的组成部分,东西八字墙由须弥座、砖雕花卉壁身、扣瓦顶三部分组成,外青砖内土坯材料砌成,磨砖对缝工艺讲究,八字形状犹如张开的双臂,寓意要拥抱一切和容纳一切。 山门(大门)为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有前后檐柱。山门明间房檐下悬挂于右任先生书写“山陕会馆”匾额;左右稍间安置栅栏隔断,里外通透,山门设计既保证了公众活动场所的出入畅通,又展示了山陕商人的开放、自信和庄严。 
钟鼓楼位于山门与戏楼之间,左钟右鼓,由砖结构楼身和四角亭顶组成,楼梯安置在砖结构楼身之内,直通楼亭。晨钟暮鼓,时刻难忘。 戏台是进入山陕会馆的第一座建筑,坐南朝北,戏台后墙与山陕会馆大门相对,充当了山陕会馆的内影壁,设计巧妙,使建筑规矩与建筑使用相得益彰。戏台是山陕会馆文化娱乐、休闲的场所,是山陕会馆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建筑。会馆建有戏台,原为酬神唱会戏而设。会戏为阴历五月十三的关帝会,七月二十二的财神会等。另外是节令戏,如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一般酬神戏连唱三天,如财神会七月二十二是正日子,二十三日结束。 
西宁人有句俗话:“你闲的没事干,不会到隍庙里浪(逛)去,会馆门上转去”,山陕会馆能够成为西宁城内繁华一时的场所,主要取决于戏台建筑上频繁的演出活动。山陕会馆能够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隍庙挨肩并足,与其说是客观条件下形成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山陕商人主观努力的必然。 
东西廊楼位于戏台两侧,为硬山顶二层廊楼,面阔七间,进深一间,有前檐柱,无后檐柱,前檐通间外走廊,楼梯安置于南山墙之上。从建筑主体来看,东西廊楼为山陕会馆中心大院的配房,是构成四合院建筑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用途上来看,东西廊楼为看戏包厢。东西廊楼又称为“春秋楼”。我们知道,会馆“春秋楼”一般在大殿之后,也就是西宁山陕会馆“三义楼”的位置,因楼内塑有关羽夜读春秋像而得名。因此,把东西廊楼称为“春秋楼”,大概是西宁山陕会馆没有“春秋楼”的民间讹传。 
香厅(过厅、献殿、拜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斗拱整洁,前檐柱安装门,后檐柱通畅,与大殿形成建筑呼应关系,香厅建筑的屋檐与大殿屋檐仅有80厘米的间距。香厅是大殿的辅助建筑,是大殿的厅堂,香厅建筑除了建筑形体独立外,其建筑用途与功能与大殿完全一致,或者说完全服务于大殿,是举行大型祭祀仪式的场所。 
  

大殿为山陕会馆的核心建筑,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檐柱,斗拱整洁,前后檐墙砖雕,山墙磨砖对缝,殿内东西墙壁画大型人物,走马板彩绘花草图案。大殿正檐上悬挂“中立不倚”匾额。“内塑关圣帝君像,绿袍金甲,左手捋长髯,右手执《春秋》。塑像栩栩如生,透出一股威严之气,两边是关平和周仓的塑像。在关帝后面靠后墙处,塑有一尊诸葛亮塑像,身穿八卦道袍,手持羽扇,前面也设有香炉供桌。不悉诸葛武侯塑于帝君身后是何缘故?只能解释为山陕商人崇拜诸葛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吧!传闻日本人对《三国演义》中的谋略用于商战之中,看来山陕商人早就将武侯谋略用于经营之道了。由此联想到山西人的商号庭院,每年过春节时,往往贴出一幅不似春联的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谨慎和精明,是山西人经商的信条。” 诸葛亮成为在复杂多变的商业活动中不死板,能够随机应变,英勇机智的偶像,恐怕就是山陕商人谋划商业事业发展的信条之一。关羽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且是庙宇供奉的神。关羽由人转化为神,供奉于庙宇殿堂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典型人物完美化、理想化,寄托化的一个制造过程。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完美化人物的代表;中国社会需要理想化人物的忠君;中国百姓需要寄托化人物的存在。清雍正帝认为:“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颐海邀村墟穷僻之壤,其人自贞臣贤士仰德崇义之徒,下至愚夫愚妇儿童走卒之微贱,所在崇饰庙貌,奔走祈攘,敬思瞻依,凛然若有所见”。关羽作为山西人,作为“忠、义、仁、勇”传统文化的精神象征,被山陕商人拿来借用,成为山陕商人的精神寄托,与其说是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倒不如说是对新兴商业行业的正名与包装。   三义楼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三义楼在明间外侧安置楼梯(2008年维修时,为凸显三义楼整体外形,将楼梯移至东稍间处),说明三义楼不具有殿堂性质的建筑,它是山陕商会聚会议事的建筑。三义楼虽为二层楼,但其高度没有超过大殿,三义楼建筑的内收,完全是为了突出大殿的建筑地位,它是中国古建筑建造规范的要求,也是中国古建筑起伏韵律的表现。三义楼名称来自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历史典故,寓意进一步强调团结、团队精神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彰显了山陕商业团队的协作、互助能力。 

 

2、财神殿院 
财神殿位于山陕会馆建筑西侧小街巷内,财神殿院自成一体,与会馆建筑毗邻。 大门为土坯院墙镶嵌青砖大券门,门墙一体,大门宽敞,能出入当时三架运输马车,门顶镶嵌月牙形砖雕门额,上书“财神殿”,字体不大,但非常厚重。进入券门是空旷的前大院,方便山陕商人活动,承担临时客栈功能。 前殿(现为财神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由于保存完整,2008年修建时,仅做了局部原样恢复性修缮,原有建筑风貌清醒明了,并改称为“财神殿”,内供财神塑像(铜铸像)。 
  

财神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建筑体量庞大,比东侧毗邻的“三义楼”二层建筑还要高大一些,“三义楼”与财神殿一左一右构成了山陕会馆建筑群雄伟的外观风貌。受人为和自然的影响,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毁。 财神殿院作为相对独立的建筑群体,是山陕商会开展日常商业活动的场所。财神殿与“三义殿”不对外开放,是商业会首聚会、商业洽谈、信息交流等处理山陕商人“内部”商业事物的地方。它与会馆大殿、戏台等建筑对外开放的用途形成鲜明对照,商会将财神殿建筑与会馆建筑功能、用途的内外有别,可谓独具匠心。用代表传统忠义文化的关羽――关圣帝对外树立良好商业社会形象,尽全力赢得社会认可;用代表传统财富文化的财神对内保佑商业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