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商马合盛:中国“西部牛仔”的茶马攻略

说起马合盛与他的茶马生意,就要先讲一讲陕西商帮。陕商也称西商,是中国商史上的“西部牛仔”。明初,政府为了防御边外蒙古族的侵扰、扼制西番少数民族的离心倾向,沿西北长城一线设立了九个边镇护卫疆域——其中四个设在陕西境内,驻军24万人,马3700万匹,共同捍卫京师。 为了满足边防所需,明政府替陕西量身定制了“食盐开中”的政策——即政府将垄断的食盐专卖网开一面,允许和鼓励陕商把窖藏的粮食贩运边关,换取食盐经营许可证“盐引”后,再到内地贩盐牟利。 除了粮食,在天寒地冻、六畜不全的边关,军民们还需要棉布御寒,陕商便领取官银或集资、合资,携款千里迢迢赴江南苏松嘉杭等地贩运棉布,一次携白银千百万两,获布数千万匹。据统计,陕商每年从江南贩运的棉布高达2700多万匹,占江南全年产量的80%。那时,陕商都住在当地经纪人的家里,买一个大板柜,吃睡于柜上,里面放的全是购布银两,由此有了“陕西掌柜”之说。 众人皆知,在古代西北地区大多以牧业为主,不产茶也缺少蔬菜、水果,人们所食之物多为牛羊肉和奶酪等,不易消化,多食易患疾病,因而,茶叶成了西北人不可缺少的日常饮品。当时,西部少数民族有“不可一日无茶”、“汉人饭饱肚,藏人茶饱肚”的说法。西北少数民族这种根深蒂固的嗜茶习惯,也为历代统治者所利用,形成了千年“以茶治边”的策略。 西北地域虽然天寒风急,但那儿牧草丰饶、盛产马匹,由于马是古代运载和征战活动中的重要工具,汉民族政府为加强国防力量,增加财政税收,便大力倡导利用中南、西南所盛产的茶叶与少数民族进行马匹交易,令两方各得其所。其实,早在北宋时期,由于战事多、马匹紧缺,想在西北地区用银子买马根本不行,唯有茶叶可作交换。 精明的“陕西掌柜”自然不会放过嘴边的“茶马生意”。起初他们服从官府需要,贩茶换马,到后来干脆全部商茶化,将陕西紫阳茶区所产的绿茶经汉中、徽县、天水贩运到兰州、宁夏,每年不下15万斤、、后来,人们发现绿茶味淡,散装不便运输和保管,而湖南安化的红茶枝粗味重易于挤压成砖,便赴南方贩红茶到泾阳,压成茶砖再运至西北,这也是“湖茶”、 “黑茶”的由来。 当时,一些经营茶叶的大商号在西北都很有名, “马合盛”就是其中一家.据记载,马家光用于运茶的骆驼就达千余匹,每次出发都是峰峰相连,蔚为壮观。他们通常把湖南茯茶贩运到西北,以此交易马匹、皮毛、药材等。出茶前,马合盛由总柜请领茶引、办理茶票,交纳部分税款,备案后才行经营。马家除了掌握市场销量、购销行情外,还研究用茶民族的生产生活变化,以达到购销两旺的目的。 其实,作为陕西茂陵汉将马援的后裔马合盛家族,其始祖明时居于山西洪洞县焦马店,因家境清贫开油坊为生。由于做生意忠厚老实,方圆几百里都知道马家油坊的油质好、价钱公道,于是生意日益兴隆。马家先辈迁至甘肃,定居民勤后,由于那里的牧场水草茂盛,易于饲养骆驼,家族的经营便渐渐壮大,明代中期他们在陕西建立了制作茯砖茶的工厂。明末清初,马家又以秦商身份再入甘肃,在兰州东柜设立总栈,生意遍布全国13省。 业务发达后.马家人不求数量增多,而是一直努力保持产品质量?马合盛以加工湖南黑茶为主,他们买茶必在春天,收购产于高山的头茶七八成,子茶两三成,以区别于一般商号的头、子各半;由于交通不便,采办往往早春就起程去湖南,先向茶农(亦称山户)收回低价的茶叶,篦篓包装后,由茶山上船,茶货从资水到益阳,经洞庭湖入长江达汉口,再入汉水经老河口,后以车拉、马驮即达紫荆关、龙驹寨(陕西商洛),分发渭南、西安,之后集运至泾阳 他们制茶必在春秋季节,因夏季太热,冬季太冷,都不能加工出优质茶叶。在泾阳制茶时马家一定合乎规格标准,从不掺杂次茶;制好每块5市斤的茶砖后,由泾阳以骡、马、骆驼起运,经长武、泾川、平凉、隆德、静宁、定西等地达兰州,入山字石官茶库,补交齐税额后引销各地商号出售……据载,马合盛经过千山万水运输、加工的茯茶叶多、梗少、味美,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少数民族都非常喜好。所以,马合盛茶在民众中有口皆碑,每封比别人高出二角,仍畅销不滞 除了严格遵循采购、加工程序,马合盛对于企业管理还创新了“合伙制”的经营规则,这也是明清之际中国商界的一个大事。譬如,以马合盛为代表的陕商凭借“财东与掌柜两权分离的经营体制”,将自已的生意做强做大,“银六人四”的利润分配体制将掌柜和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令常年驻在渭南的陕商,其生意亦可达天山南北、长江上下清朝中叶,马合盛茶号最为兴旺,仅运茶的白骆驼(传说为骆驼珍品)就有300余峰 “骆驼骆驼高高,马家园里……”这首流传甚广的民勤县童谣《马家园》,说的就是一代儒商马合盛在那里的庄圃园林 除了经营,与少数民族部落上层保持友好关系的马家茶号还特别关心政治~清雍正初,青海的罗卜藏丹津阴谋独立,欲脱清廷,当时军事紧急,辎重不及,马氏急国家战事之急自告奋勇唤河西、川陕所有马家驼队一律援军,提供军用物资为后勤保障,为讨伐分裂的罗卜藏丹津立下了“汗驼之功”,雍正帝为此赐马氏“永盛”二字,以勉茶号永盛不衰,至此马家被誉为“马永盛”家。而在清光绪初年(1876年),左宗棠发兵西征,收复新疆,因粮饷和运输困难,马家也慷慨捐银10万两,骆驼数千峰,解决了西征运输途中的燃眉之急。 到了庚子年间(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仓皇西逃,商务大臣张之洞筹办官米饷银向西安运送,因车马驮力不足,一筹莫展。马合盛茶庄驻北京东家马香甫又捐白银10万两,骆驼数百峰,保驾到西安,还贡上“百峰骆驼”茶,次年慈禧太后返回北京,便特赐马香甫为护国员外郎,商号于是利用封建时代人们崇拜皇权的思想,在茶砖的封面上印刷了“大引商人马合盛”七个字,这种名随货走的宣传方式令马合盛在民众中树立了信誉,群众都说: “马合盛大引商人,是慈禧太后金口玉牙封下的,”同时光绪帝还赐宫中二女与马香甫的两个儿子(长子马彤卿,次子马选生)联姻,民间由此传言,马永盛家娶了公主媳妇 但马合盛在晚清用银元铺就的“金光大道”上并未享受无限风光,随着封建王朝的陨落,他们也跟着日渐消沉。马氏后人马积馨在陕西安康任知县时逢安康大旱,百姓贫病交加,心急如焚的他报请朝廷开仓赈灾,可圣旨迟迟不下。马积馨义无反顾冒死开仓放粮,后来朝廷降罪,虽奏明缘由,但仍以罚代罪,令其家产不保c至此,永盛马氏所享受的二百余年商业殊荣烟消云散……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这些流传在“西秦大贾”和“关陕商人”之间的口头禅,将艰苦创业、勤俭节约、朴素戒奢提高到了关系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记得清乾隆年间,在成都的陕商欲修筑“陕西会馆”,却遭当地士人阻挠,言说会馆可盖,但不许动用当地一杯T黄土,以防风水外泄.淳厚的陕商毅然回到自己的故乡西安、同州府,经千里巴蜀古道,硬是将黄土一口袋一口袋地背来,盖起了富丽堂皇的陕西会馆。古人云:人生最苦为行商,看来在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我们最缺少的也就是西商那坚韧无畏的黄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