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传统文化在商业运营中的作用——以晋商与徽商经营管理比较为例
-
作者:
刘建生 燕红忠 来源:中国软科学杂志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管理机制 文化传统 比较研究 晋商与徽商
-
描述: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传统文化作为商业运营的文化底蕴属于非正式约束机制的范畴。晋商与徽商作为明清时期两大地方商人集团,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演进轨迹的差异,使其管理阶层的划分、商业运营中
-
明代徽商合伙制店铺融资形态分析——以万历程氏染店帐本为例
-
作者:
刘秋根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典当 徽商 资金市场 金融机构
-
描述:明代徽商合伙制店铺多途径地、灵活地从资金市场融通资金,其中有本店股东、股东以外的一般私人家庭、金融机构主要是典当、合会及商人与商铺。表现出了利率平稳下降、供求固定化及日益由金融机构经营、一般私人家庭高利贷者日益受到排挤的历史趋势。
-
《汪氏典业阉书》研究:清代徽商典当业的一个实例
-
作者:
汪庆元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典当 徽商 清代 析产阄书
-
描述:《汪氏典业阉书》是研究徽商的新资料.其内容反映了徽州典商跨入近代社会门槛时资本运作的情况.阄书之"总帐"载明清代徽典资本构成为两部分:"承祖业分受财本"和"生息资本".其中社会存款约占总资本的28%."墨议"中"四典并无会票在外"一款说明徽典普遍经营会票,具有良好的商业信用.汪氏典业析产和徽典经...
-
徽学研究的开拓与创新——评李琳琦著《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
作者:
余同元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徽商 评价 徽学 明清徽州教育
-
描述:李琳琦教授所著《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一书 ,既是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术力作 ,又是一部跨学科多方位地论述明清徽州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特点及其内在规律的开拓创新之作。该书有以下特点 :一、选择新视角
-
浅析徽商未能转型的原因--兼与其它商帮比较
-
作者:
黄彩霞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徽商 未能转型 原因 明清
-
描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改变,昔日称雄商界的徽商因未能随时代的转型而转型,在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的冲击下走上了末途.与之相反,粤商、江浙商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迅速转型,从而一直活跃到近现代
-
论明清徽州商人妇对徽商的作用
-
作者:
钱梅 来源:文化时空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徽商 经济交换 徽州商人 贞节 徽州社会 重列举 丈夫 社会角色 明清时期 道德教化
-
描述:明清时期,徽商兴起,这与商人妇给予徽商以莫大的支持不无关系,本文将着重列举商人妇在充当人母、人妻、人妾等部分社会角色时对徽商及整个徽州社会的作用,而发达后的徽商及整个徽州社会回报给她们的最高“荣誉
-
论传统文化在商业运营中的作用——以晋商与徽商经营管理比较为例
-
作者:
刘建生 燕红忠 来源:中国软科学杂志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管理机制 文化传统 比较研究 晋商与徽商
-
描述: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传统文化作为商业运营的文化底蕴属于非正式约束机制的范畴。晋商与徽商作为明清时期两大地方商人集团,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演进轨迹的差异,使其管理阶层的划分、商业运营中
-
徽商精神与现代经济
-
作者:
王世华 来源: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徽商形象 明代 创作思想
-
描述:徽商发展的历史,能否为现代经济提供一些值得重视的借鉴?回答是肯定的。第一,内涵丰富的徽商精神,为现代商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什么是“徽商精神”?胡适曾把徽商比喻成“徽骆驼”,因此有人把徽商精神概括为“骆驼精神”,这当然是对的。但徽商精神还不仅仅是“骆驼精神”,“徽商精神”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
《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
-
作者:
若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徽商形象 明代 创作思想
-
描述:《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系本国钧主编《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之一种,李琳琦著,2003 年1月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列导论及八章三十一节。第一章为徽州的社会文化特点与教育传统,下分四节:一为既封闭
-
从徽商走来的民本主义金融思想家王茂荫
-
作者:
胡武林 来源: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徽商形象 明代 创作思想
-
描述:王茂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的唯一的中国人。引起马克思重视的是王茂荫的国家货币发行与流通思想,那时距王茂荫去世仅2年。1930年,陈启修教授翻译出版《资本论》时,将Wan—Mao—In译成万卯寅,那时距王茂荫去世已66年,可见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还未了解王茂荫其人。最早研究王茂荫并为之正名的是郭沫若先生,1936年他发表了《<资本论>中的王茂荫》一文。之后,王茂荫便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尤其20世纪80年代徽学兴起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