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山陕会馆

周口山陕会馆又称周口关帝庙,位于周口市沙河北岸富强街,由山西、陕西两省商贾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集资动工修建,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竣工。该会馆坐北向南,南北长158米,东西宽105米,总占地面积达1.66万平方米。现存有大门、碑亭、石牌坊、香亭、前大殿、戏楼、大拜殿、春秋阁、东西配房等建筑。大门(1988年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歇山式灰瓦顶,屋面正脊、垂脊上置兽吻,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栱,明间和两次间安红漆板门,两梢间辟月亮窗。大门北立一对铁旗杆,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铸造。铁旗杆之北的月台上立碑亭两座,为六角形攒尖顶,通高6.75米,檐下柱头饰斗栱六攒。亭内各立清碑一通,记载了清道光十八年重修关帝庙的情况及捐资人员名单。

石牌坊在两碑亭之间,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四柱三楼式,柱下为石砌基座,座高0.86米,柱子南北皆置有夹杆石,石上雕有动物图案。明间高7.25米,东、西次间高5.85米,其上部构件皆有高浮雕。明间柱南、北两面皆刻有对联。月台一周建有石栏杆,其上满布雕刻图案,雕工精湛。 香亭、前大殿在碑亭、石牌坊以北7米处。香亭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正脊中间置一琉璃楼阁,两侧为高浮雕二龙戏珠等图案。垂脊高浮雕云龙、葵花、牡丹等图案。檐下置五踩斗栱。殿内用七架梁,梁架上有彩绘。四根前檐柱下为四只卧兽柱础,雕工十分精细。

前大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面阔五间,进深9.5米,悬山式殿顶,上覆绿琉璃瓦。正脊高浮雕行龙、牡丹、云、水等图案,垂脊也饰行龙等图案,垂兽为麒麟。檐下置五踩重昂斗栱。殿内用七架梁,梁架上有彩绘。六根前檐柱下为六角形石雕柱础,雕各种神兽图案。戏楼位于前大殿之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建,面向北,平面为方形,重檐歇山式顶,上覆绿琉璃瓦,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通高11.25米。正脊和垂脊之上均有雕饰,檐下置五踩重昂斗栱,昂刻成龙身。大拜殿位于戏楼之北,坐北朝南,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其下部为高台,设踏道。大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卷棚顶,上覆灰筒板瓦,檐下置五踩斗栱,角科耍头下饰垂莲柱。此殿构件上多饰有高浮雕、透雕,殿内、殿外皆有彩画。前檐柱柱础为束腰磉墩,上刻多种图案。春秋阁与大拜殿相连,也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面阔五间,进深10.5米,通高19.5米,重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檐下置五踩斗栱。殿内为七架梁结构,置内檐斗栱,五踩重昂。此阁分上下两层,东西两梢间原有青石阶梯,可拾级而上。下层四周有围廊。明间两根石柱上刻有对联,石柱下置石柱础,上刻图案。东、西配殿位于大拜殿两侧,名曰河伯殿、炎帝殿,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两殿均面阔三间,进深10米,通高11米,悬山顶,上覆灰瓦,正脊、垂脊有脊饰,檐下置五踩斗栱,殿内为五架梁。另外,在中轴线两侧还有廊房六十余间。第一组十六间,第二组十二间,皆为悬山顶。